平均線

 

今天我們竟然會講解 平均線 這工具,而且還要是最入門的那種,SMA,簡單移動平均線。
如果大家一直有看我們Youtube頻道,都會知道SMA這麼基本的指標,我們在好早期的影片就已講解過。與其說SMA是一個很基本的指標,倒不如說它是一個好重要的指標。

SMA是許多技術指標的根基

 

其實SMA是許多技術指標的根基,無論是它的改良版EMA、WMA、TEMA等等平均線,抑或MACD、Bollinger Bands、Keltner Channel等等,涉及均線特性的工具,都是建基於MA,Moving Average的計算。

 

 平均線

 

由於接下來我們想在YouTube頻道中詳細講解EMA、MACD這些指標,加上,可能因為SMA的傳統用法太簡單、欠缺專業感,令許多人對於平均線的研究都不夠深入。所以本文,我想先做一個詳細少許的SMA講解,之後才延伸去講解其他指標。

 

SMA

 

SMA,基本移動平均線,其樣子大家都很熟悉。單純一條線,放在價格圖上顯示。以上例子是1分K,配SMA 50。
SMA的參數只得一個可選,如果參數設為 20,你就會有一條SMA 20;如果參數設為 50,你就會有一條SMA 50。

SMA的計算公式極顯淺

 

其實平均線的計算概念很顯淺,其公式計算的是,市場最近幾多支K線收市價的平均數。實際上,SMA是取最近幾多支K去計算平均數呢 ? 就是取決於你所選擇的參數。

如果你用SMA 20,那麼平均線就會計算最近20支K線收市價的平均數;如果你用SMA 200,那麼平均線自然就會計算最近200支K線收市價的平均數。

 

 平均線

 

假設,市況出現一段這樣子的走勢 ,如果我們想知道最新這支K的SMA 10數值,那麼SMA 10就會取最近這10分鐘的收市價,相加再除以10,就會得出平均數。這個平均數就是最新這支K的 SMA 10數值。(此部份參看下方Youtube影片會更清晰)

唯一要留意的是,SMA是用移動平均計算的方式,當市況發展出新一支K,SMA 10就會向前讀取最新10支K的收市價去計算平均數,之前計過的這一支就不再理會。所謂Moving Average就是這個意思,會向前移動計算再新一段時期的平均價格。
當市況不斷發展,自然會計算出每一支K平均線的數值,將每一點連成一條線,就是我們要看的SMA 10。整個計算公式就是這麼簡單。

 

一個數值表示市場平均力量在哪

 

所以當你見到1分K圖入面,一支K的SMA 10數值是27662點,我們一眼就知道最近這十分鐘收市價的平均數是處於27662點;
又或者,當你用5分K圖,配SMA 20,當我們見到一支5分K,平均線數值是27858點,我們就知道最近這20個五分鐘的收市價,相加計算出來的平均價格就是27858點

 

SMA

(有一個細節,我想提一提大家。當你用日線圖,配一條SMA 20與一條SMA 50,這兩條平均線就是我們常常在電視上聽到的所謂「20天線」、「50天線」。

但我以前都提過,所謂「天線」當然是指「平均線」,但「平均線」就不一定是「天線」

例如SMA 20,你不可以直接稱它為20天線。如果你將SMA 20放在1分K裡分析,它就會計算最近20分鐘的平均價格,並非以「天」為計算單位,自然就不是「天線」,只不過電視上所說的大多是用日K圖做分析,所用的SMA 20是在計算最近20「日」的平均價格,所以他們才會常常稱之為「20天線」、「50天線」。)

好了,究竟市場人士是怎樣運用SMA去交易呢 ? 我們這裡會介紹三個平均線的傳統交易框架。

平均線傳統策略一)

 

第一個,當然要先講平均線突破買賣訊號
當市場價格由下而上升穿平均線,其實就是傳說中的黃金交叉訊號,是一個買升訊號。
相反,當價格由上而下跌穿平均線,就是傳統的死亡交叉,是沽出的訊號。
這裡是一個1分K,配一條SMA 20。

 

 平均線

 

當價格由下而上升穿SMA 20,我們可以入市買升,當價格其後由上而下跌穿SMA 20,就是沽出的時機。這個例子中,我們捕捉到這85點的升幅。

相反,若果價格與平均線出現死叉,我們可以入市買跌,其後價格升穿SMA 20出現金叉,就是平倉買入時機。

 

使用金叉與死叉的交易框架,甚至可以用兩條平均線去配合。例如,我們在1分K圖入面用SMA 10配合SMA 20。
當SMA 10由下而上升穿SMA 20,就是傳統短線穿長線的金叉訊號,同樣是利好追入的訊號,其後SMA 10由上而下跌穿SMA 20,我們沽出。
相反,以下這個1分K圖:

 平均線

 

平均線的短線跌穿長線產生死叉訊號,是傳統利淡追沽的訊號。其後SMA 10升穿SMA 20,我們買入,就會賺到32點的幅度。是一個很基本的突破策略。

平均線傳統策略二)

 

第二,平均線阻力支持入市框架。除了利用價格突破平均線產生買賣訊號之,我相信許多人都知道平均線具有一定的阻力支持力量。

例如,我們用1分K圖,配一條SMA 50。

 平均線

 

當價格在平均線之下行走,其後向上升至SMA 50水平,觸碰平均線。你會發現價格並無足夠的力量升穿平均線,反而立即回調。當我們利用平均線判斷阻力水平,這個位置其實是一個沽出訊號,後市的下跌幅度在20分鐘之內達到522點。
相反,當價格在平均線之上行走,其後向下跌至SMA 50,觸碰平均線水平。我們就要留意價格有沒有足夠的力量跌穿平均線,SMA在這個位置存在支持力量,傳統上是一個買入訊號。

 

 平均線 傳統策略三)

 

第三,利用平均線判斷市場主要好淡市況。以上兩個傳統框架,目的都是直接利用平均線來產生交易訊號,但其實我們亦可以利用平均線來判斷市場好淡氣氛,從而剔除訊號

傳統分析上,價格處於SMA之上,代表市場處於利好市況,我們應該主力造好,而當價格處於SMA之下,其實代表市場處於利淡,應該主力造淡。
因此衍生出許多Multiple Moving Average的交易系統,例如其中一種三條平均線的入市框架。

當價格處於SMA 100之上,我們會判斷市況處於利好市況,我們應該主力操作買升的交易,只留意SMA 10升穿SMA 20金叉的訊號,剔除死叉的訊號。
而當價格處於SMA 100之下,我們就判斷市況處於利淡市況,主力操作沽出的訊號,只要SMA 10跌穿SMA 20發出死叉訊號,我們才入市,剔除金叉買升的訊號。

 

SMA

 

使用SMA傳統策略長炒必輸 !

 

老實說,我都認為平均線是一個挺吸引的技術指標,它樣子簡單,容易分析,傳統策略乍看又有獲利能力。試問任何一個Trader在新手的時候,當看完平均線金叉死叉訊號之後,誰沒有躍躍欲試立刻落場Trade呢 ? 就算你真的沒有,應該都有試過用來分析市況吧?

不過事實上,我相信許多進階者都知道,要利用平均線真正賺到錢,是須要其他準則的配合以及大量的測試,我們才能夠製作到有用的平均線策略。相信除了新手之外,沒有人會用平均線的傳統框架直接落場Trade。
如果你單純見到平均線金叉就買升,見到死叉就買跌的話,就肯定死路一條,長炒必輸。所謂長炒必輸,並不是說你一次都不會贏,而是長期這樣買下去,一定是輸多贏少。

正確使用 平均線 方法

 

聽到我這樣說,你可能會問:既然平均線的傳統策略原來是不可行,以上又何必長篇大論來講解呢?這裡我們要理解技術分析一個好重要的概念:其實每一個技術指標的傳統框架都是用來扮演交易策略入面其中一個角色,不單是SMA,任何其他技術指標都是一樣道理。

可能你的策略是用SMA金叉訊號這個框架作為入市準則,但就配合其他指標來平倉,或者你用其他指標發出入市訊號,但就以SMA阻力支持力量的特性作為離場目標。甚至你的交易策略只是用平均線判斷好淡市況,篩選訊號,而不會用來入市平倉。

正確使用平均線的方法,是要安排它在一個策略入面某些準則當中發揮功效,我們須要決定何時用SMA來突破,何時用來判斷阻力支持,何時用來分辨好淡力量。

 

我們可以看看兩個實際通過Backtest的策略例子:

SMA

 

這兩個策略都涉及SMA,我們在YouTube都有推出影片,而且有Backtest。
一個是RSI 2 Trading System,另一個是%B策略,我假設大家都有看這兩條影片,所以這裡就只講重點。

在RSI 2 Trading System入面,你會發現平均線在扮演兩個角色。SMA 200是用來判斷市場好淡的氣氛,篩選訊號,亦即是剛才所講的第三個SMA傳統用法。而SMA 5則是用作平倉目標,入市準則就交給RSI的超買超賣訊號。
至於%B策略,整個準則平均線只是用來分辨好淡氣氛,篩選訊號。入市與平倉是依賴%B這個指標。

我們展示這兩個詳細交易步驟,就是想大家理解正確使用平均線的方法。

 

那麼是否真的沒有一個整體能夠賺錢的策略,是只用SMA金叉死叉來入市與平倉呢?

 

有是有,但你須要優化SMA的參數、優化你所用的時間間隔,最後都要加入其他準則,例如局限在哪一個時段、價格處於哪一個水平、在怎樣的特定條件之下才進行交易,從而剔除雜亂的訊號。

就如這裡,如果你真的用1分K配SMA 10與SMA 20這一組比較短的組合:

 平均線

 

你平均一日可能會有十多個金叉死叉訊號,難道你會Trade盡全部訊號嗎?哪怕有更多的錢都不夠輸。
最終你還是須要篩選,須要Test。

所以一個真正具有獲利能力,能夠通過Backtest的策略,甚少是單純使用一個指標的傳統框架,沒有人會用平均線金叉死叉由朝Trade到晚
每一個指標的用法只是扮演一套策略入面一些角色,發揮特定的作用。

我們學習不同指標的特性與交易方法,目的就是要懂得善用各個指標的優勢,分配在不同的準則。

Follow Us

You cannot copy content of this page

Scroll to Top